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回复: 0

汉薄太后父死因浅考

[复制链接]

27

主题

0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0279
QQ
发表于 前天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薄太后父死因浅考
薄法平
战国末期,秦国发起了兼并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秦始皇剿灭六国以后,六国王室四处亡命。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大军灭楚国,尽得吴越地,秦始皇随后发布诏令,设会稽郡,下辖26个县,包括吴县(今苏州)、大越县(今绍兴)等。
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不久以后,魏国王室宗亲几经辗转潜逃至吴地(即苏州),得到当地薄氏家族的庇护。魏宗室女魏媪对薄氏宗族中一位男子以身相许,因为《史记》未记录其名,这里姑且称薄生。
薄生与魏媪同居数年之久,魏媪先后生下了薄姬、薄昭姐弟二人。因为一般布衣百姓断然没有庇护魏国流亡宗室的能力,也没有与高贵阔绰的魏国宗室接近的机会,更不会得到魏宗室女魏媪的垂青,所以,战国末期及秦朝初年的吴地薄氏家族,必定属于颇有权势的官宦或地位显赫的贵族,对吴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至少从战国中后期开始直到秦末汉初,吴地就有薄氏聚居,而且薄氏家族在当地很有势力,人户众多,属于名门望族(战国末期的贵族士大夫及官宦阶层大多是由早期的奴隶主贵族演变而来)。
至于薄生家族情况及其是否有正房妻室,想必司马迁和班固应该了如指掌。但鉴于汉皇威仪和汉代政治需要,《史记》和《汉书》对此都没有记载。
“而薄父死山阴,因葬焉。”那么,薄生为什么会离开吴地,离别年轻美貌的妻子,不顾年幼的孩子,抛弃优越的生活,突然死在距离吴地几百里的山阴呢?《史记》和《汉书》除了未记录薄生的名字,对身为太后生父的薄生的身份、死因和死亡时间没有作任何说明。这是极不正常的,不符合司马迁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不符合司马迁总是以最少笔墨记载最多事项的修史标准。
要考证薄生的死因,还要从秦朝末年的政治军事形势说起。
战国时期,贵族士大夫往往同时又是地方政府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即吴县县丞。由于吴地曾经是过去吴国的都城,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为了“维稳”需要,吴地的秦朝驻军规模可能比较庞大,薄生极可能是这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他很可能是过去楚国驻吴地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在秦军统一中国的战争中,薄生顺应历史潮流,带领当地楚军和平归顺秦国,确保吴地免于战乱之苦,由此得到秦王嬴政的信任,继续负责统辖吴地秦军。当然,薄生虽是吴人,也可能在山阴工作,是山阴驻军的最高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到达会稽,下诏改大越县为山阴县,附近郡县的军事行政首脑毫无疑问都要到会稽面君。如果薄生担任吴地军政首脑(或山阴驻军最高指挥官)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他一定会前往会稽觐见秦始皇,并且在秦始皇离开会稽以后,他肯定还要在会稽停留一段时间。同年秋七月[①],秦始皇在出巡返回咸阳的归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平乡县一带)。
次年,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九月,项羽在山阴杀死会稽郡代理郡守殷通,与担任地方官员的叔父项梁一起发动起义。项羽起义遭到当地部分秦朝军队的顽强抵抗,但这部分秦军不敌项羽,近百名奋起抵抗的秦军官兵死于项羽父子刀下。余下的秦朝军队约八千人,尽数被项羽收编,项梁还任用当地一些知名人士担任起义军各级指挥官。之后,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去,开始争夺天下。根据历史记载,“薄父死山阴”的这个时期,发生在会稽郡和山阴县的唯一重大历史事件,就是项羽起义。
身为秦朝贵族士大夫和吴地军政首脑的薄生,从吴地远涉几百里来到山阴,极可能身负重要职责,为履行职务而来到山阴,或者他的工作岗位就在山阴,并因为履行职务而“死山阴”, 这个推论与他敢于庇护魏国流亡宗室的能力和身份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因葬焉”三字足以说明身为秦朝贵族士大夫的薄生,死后遭到山阴当地贵族势力和军队势力的抛弃,因而他的葬仪极其简单。在山阴军政机关都反叛秦朝以后,效忠秦朝和秦始皇的薄生被山阴当地军政势力所抛弃,死后被草草掩埋。
在战国末期和秦朝初年,身为吴地贵族士大夫和吴地军政首脑的薄生,极可能为秦军灭楚立下功勋,赢得了秦朝和秦始皇的信任,在秦朝初年仍然居官至伟,并担任了秦朝驻吴地或驻会稽郡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因此有能力也有胆略庇护魏国流亡宗室,并得到魏媪的垂青,魏媪甘愿以身相许,以求魏氏家族平安生存。
据历史记载,秦军驻防会稽郡山阴县的军队达到九千人之众,这几乎相当于现在一个集团军的兵力部署。
秦始皇南巡特地视察山阴县,足以说明秦朝时期山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薄生作为吴地或会稽郡的秦朝驻军最高指挥官,在秦始皇巡视山阴县的前后一段时间里,必定认真履行职责和报效秦朝,报答秦始皇的知遇之恩,而不会轻易变节。
在秦朝统治风雨飘摇和山阴政治军事局势动荡不安的复杂背景下,薄生一定会率军驻守山阴,以防不测。
在秦始皇离开山阴几个月后,发生了项羽起义事件,薄生作为当地秦军高级指挥官,在履行职责、坚决抗击项羽起义的战斗中遇难,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薄生遇难后与其他阵亡的秦军将士一起被项羽起义军草草埋葬,故而《史记》和《汉书》都十分简单地说“薄父死山阴,因葬焉”。至于这个“因”是什么,由哪些人安葬的,似乎都不便明说。
《史记》和《汉书》为什么不便明确纪录薄生的死因呢?一是因为女婿刘邦推翻的秦朝正是岳父薄生舍命报效的;二是而杀死岳父薄生的项羽,先是女婿刘邦的政治军事盟友,后又成为刘邦的死敌,这对于汉室就具有了一些讽刺意味;三是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大将李陵开脱罪责而获罪于汉武帝,差一点儿丢掉性命,被迫蒙受宫刑之辱,从个人安全计,多个事儿不如少个事儿,对于薄生之死少说为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鉴于薄生的秦军高级将领身份以及薄生死于报效秦朝和死于项羽刀下这些客观原因,假若司马迁如实记载,于汉室江山社稷无益,于汉朝宗室颜面无益,有损大汉朝和汉天子威仪,而且难以把握好分寸,也颇费笔墨。这令汉代史官感到十分为难,只好忽略其真实身份、不涉死因和具体死亡时间,甚至连名字都省略了,而以“薄父”代替。
司马迁和班固一定都非常清楚薄生的名字和死因等,但他们不约而同地对薄生的名字、身份、死因和死亡时间等全部从略。班固修《汉书》时,完全采纳了司马迁的写法,没有多写一句话,没有多写一个字。司马迁和班固之间的这种默契和不谋而合,更说明他们一定在刻意隐瞒某种真相,在回避事实,说明了薄生之死属于不能触犯的政治禁忌,也说明了薄生绝非正常死亡。
汉文帝侍母至孝,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自汉文帝后的历代汉朝皇帝都有薄氏血统。司马迁和班固对刘邦其他嫔妃的身世多有详细记载,而对于薄太后家世不约而同地如此从略,仅有的记述所用文字几无差别,而汉朝皇室居然也认可这种写法,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薄生之死的确错综复杂。
当然,薄生“死山阴”是否还有以下几种可能呢?第一,薄生作为一般指挥官率部加入了项羽的起义军,不久后战死于山阴。因为项羽起义后在山阴地区没有与秦军发生其他战事,并很快率军渡江西征,故不存在这种可能。况且一般指挥官的假设与薄生敢于庇护魏国流亡宗室的能力与身份不符。第二,薄生因事从吴地到几百里外的会稽郡山阴县去,适逢项羽起兵死于乱军中,考虑到薄生的权势和贵族身份,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况且项羽当时并未滥杀无辜,这种假设也难成立。第三,薄生因事到山阴,突患急病死于山阴。如果是这样的死因,因为在史书上记载没有任何政治禁忌,司马迁只需要写上“病死山阴”就可以把事情交代清楚,依照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修史标准,只要能够把事情写得更清楚,他一定不会吝惜一字。因此,薄生死于疾病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既然以上几种可能都不存在,那就只有薄生战死于抗击项羽起义这一种可能。如果这个推测成立,薄生死于山阴的时间就是公元前209年九月。
薄生死后,随着秦朝统治的迅速瓦解,至少从战国中后期就属于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吴地薄氏家族,在政治上很可能迅速走向衰落。
北宋时期,平江城(即苏州)仍有薄氏家族聚居之地,名为薄家巷,此薄氏是否为薄生正室或其宗族后裔,已经无可考证。

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假设魏国宗室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定居吴地,则薄生“与魏媪通”的时间至少是在公元前223年初,同年底魏媪生薄姬;约两三年后生下薄昭。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2年)初,自幼在魏宫中长大的薄姬,在成皋宫中偶遇汉高祖刘邦。那么,这时候的薄姬大约21岁。第二年(公元前203年)薄姬生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因此司马迁说“成皋之台,薄氏始基。若按薄姬21岁遇见刘邦推测,父亲薄生死去的时候,薄姬只有14岁。后来刘恒被封为代王(今山西中部)。汉高祖死,薄姬“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十七年后,刘恒登基称帝,薄姬为太皇太后。追封薄太后父亲薄生为灵文侯,薄生墓在会稽西三里的稷山上,设陵园,置园邑三百家,令当地官员负责守护。时魏媪已死,葬于栎阳(今陕西中部)北,追封为灵文侯夫人,在栎阳设灵文侯夫人园,园仪完全与灵文侯同。因为薄生早亡,薄姬薄昭姐弟俩一直随母亲魏媪在魏宫中生活,作为薄生的侧室,他们与吴地薄氏家族鲜有往来。汉文帝立,薄昭“以家吏从高祖起山东,以都尉从荥阳,食邑,以代中尉代王入,骖乘至代邸,王卒为帝。功侯,千四百户。薄氏受封者仅薄昭一人。
薄昭在代地生活近三十年。从薄昭到代地开始,薄氏中兴于山西,薄昭死后,其子薄戎奴(应为长子)继为轵侯;薄戎奴死,其子薄梁(应为薄昭之长孙、薄戎奴之长子)继袭轵侯。薄太后去世,在汉景帝废薄阿渝皇后的重大政治背景下,薄梁被削侯,改封任城(今山东济宁)王。今济宁市微山县有南薄梁村、北薄梁村,附近汉代古墓群,推测应为薄梁家族墓地,可惜毁于文革。

                                                                                                                                                                                                                    2009年12月初稿

                                                                                                                                                                                                                   2025年10月定稿





[] 秦历以冬春夏秋为序,十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nabo.org

GMT+8, 2025-11-8 21:36 , Processed in 0.1323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Chinabo.org! X3.5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